第六屆國際熱機械加工會議暨第十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TMP2022)在東北大學舉行
?9月6—8日,第六屆國際熱機械加工會議暨第十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東北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金屬學會、沈陽市人民政府、東北大學主辦,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沈陽市科學技術協會、沈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巴西金屬學會、意大利冶金學會、美國鋼鐵技術協會、捷克冶金學會、德國鋼鐵學會、奧地利冶金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日本鋼鐵協會、韓國金屬學會和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共10個國家的專業組織協辦,是國際熱機械加工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高端學術會議,也是沈陽市高水平人才學術交流重要活動之一。
6日下午,會議開幕式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潘復生,英國皇家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劍橋大學Harry Bhadeshia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志凌,中信集團副總經理兼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佐,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趙永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研究所教授Dierk Raabe,西班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CEIT)教授Jose M. Rodriguez-Ibabe,日本京都大學教授Nobuhiro Tsuji,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Matthias Militzer以及來自美國、奧地利、巴西、意大利、捷克、印度、韓國等海外代表和來自中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方面代表300余人線上參加開幕式,沈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呂志成,沈陽市副市長周舟,沈陽市政府秘書長曲向軍,沈陽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吳智豐,沈陽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宏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等嘉賓出席線下開幕式。開幕式由周舟主持。
?大會主席潘復生院士表示,“國際熱機械加工會議”是金屬材料熱加工領域的重要學術盛會,對推動金屬材料產業實現安全綠色、經濟環保、高效智能化生產意義重大。期待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材料熱機械加工領域,匯聚新材料、新加工,人工智能與金屬材料融合,智能化工業大生產等前沿科學技術,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探索解決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基礎性、科學性和創新性等共性問題,同時為解決企業生產應用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提供新方法和新途徑,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大會主席Harry Bhadeshia院士首先為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向中國金屬學會、沈陽市政府和東北大學等相關單位表示感謝。他表示,材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鋼鐵材料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不僅是鋼鐵材料的生產大國,更是創新大國,為世界鋼鐵材料的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Harry Bhadeshia院士對東北大學在鋼鐵生產、研發和應用等方面的領先地位作出了高度評價,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在此次學術盛會中加強交流,共同推進熱機械機械加工領域發展。
?大會名譽主席、干勇院士表示,此次會議是國際熱機械加工領域極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學術盛會,來自國內外高水平的知名專家學者將帶來一場場思想盛宴和學術大餐。他表示,新材料和先進加工技術是支撐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強大的新材料體系支撐,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對熱機械加工領域創新驅動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為建立綠色、低碳、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材料工業作出積極貢獻。
?馮夏庭表示,東北大學建校99年來,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科研方向,在技術創新、轉移和產學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學科、人才、科研、產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東北大學先后研發出第一塊超級鋼、釩鈦磁鐵礦冶煉新技術、鋼鐵工業節能理論和技術、控軋控冷技術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在鋼鐵、有色金屬領域新技術、新理論、新裝備、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業績。此次會議搭建了科技創新和理念引領的重要交流溝通平臺,希望與會專家學者交流經驗、分享成果、增進友誼、大膽創新,共同為材料加工領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呂志成指出,沈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創新路,吃技術飯,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構筑新興產業策源地,多主體聯動、產學研融合的創新發展局面不斷拓展。本次大會聚焦熱機械加工,交流創新思想、探討前沿科技、把脈未來發展,必將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沈陽將以此為契機,廣泛汲取各方智慧,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希望海內外院士、專家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和支持沈陽,以智慧的思考、獨特的見解為沈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在搭建高能級平臺、開展高水平攻關、推進高效率轉化、引育高層次人才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攜手同行,共享機遇。市委、市政府將加大政策支持、優化創新環境、提升服務保障,努力開展科學研究創造條件,讓更多先進理念、科研成果在沈陽這片創新沃土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會議邀請重慶大學潘復生院士、英國劍橋大學Harry Bhadeshia院士等10位世界熱機械加工領域的權威專家作特邀會議報告。同時,按不同各分支領域,邀請了相關專家作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潘復生教授作題為《高塑性鎂合金及加工技術》的報告;日本京都大學Nobuhiro Tsuji教授作題為《超細晶粒鋼的熱機械加工制備工藝》的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王國棟教授作題為《創建鋼鐵企業數字化創新基礎設施 加速建設數字鋼鐵》的報告;英國劍橋大學Harry Bhadeshia院士作題為《未變形珠光體的強度》的報告;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迪肯大學教授Peter Hodgson作題為《奧氏體不銹鋼在常規和新型熱機械加工中的動態再結晶》的報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Matthias Militzer作題為《高性能鋼鐵材料的計算設計》的報告;浦項制鐵執行副總裁Sedon Choo博士作題為《數字化轉型的創新鋼鐵廠》的報告;中信集團副總經理兼中信戴卡董事長徐佐作題為《碳達峰與碳中和背景下鋁熱加工的改革與挑戰》的報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研究所Dierk Raabe教授作題為《基于DAMASK微觀組織、織構及損傷的先進熱力過程模擬》的報告 ;西班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CEIT)?Jose M. Rodriguez-Ibabe教授作題為《Nb在鋼材熱力過程中的不同作用:從經典扁平化奧氏體到與微觀組織的復雜相互作用》的報告。田志凌主持第一部分主論壇,潘復生主持第二部分主論壇,Dierk Raabe主持第三部分主論壇,Matthias Militzer主持第四部分主論壇。
?6-8日,會議在線上設置扁平材及工藝、長型材及工藝、鋼的組織和性能、金屬材料的服役性能、有色金屬材料及工藝、金屬材料模擬計算、數字化與智能制造7個分會場,124位專家學者作分會場報告。
?據悉,本次會議旨在為國際熱機械加工領域的同行提供科技交流平臺,眾多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在云端匯聚,與各國參會者相互交流最新技術成果和科研經驗,研究和探討世界熱機械加工領域的熱點問題和今后的發展方向,促進熱機械加工領域的不斷創新。國際熱機械加工系列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鋼鐵與有色金屬材料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同仁的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此次會議顧問委員會由2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3名行業內專家組成。本次會議由潘復生院士、王國棟院士、Harry Bhadeshia院士任大會主席,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荷蘭、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名院士、專家組成了國際技術委員會。組織委員會由20多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教授、高級工程師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會議期間,有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熱機械加工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線上方式為大會作學術報告,主題包括鋼鐵材料、有色金屬、物理冶金、智能制造,內容涵蓋鋼鐵熱軋板、冷軋板、近終成形、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計算科學、相變、再結晶、塑性成形、凝固、表面處理與氧化等專業領域。
作者:通訊員 侯思璇 記者 王鈺慧 黃麗紅? ? 編輯:王鈺慧 李家祥? ? 來源:東北大學